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水平,
引領和驅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
方案介紹
打造城市生態環境數據數字金庫,開放數據中樞協同能力,引領和驅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中國電子云的“水利環?!狈桨?,通過采集覆蓋全市的生態環境物聯網及預警體系監測數據,實現生態環境要素數據與污染源等數據協同共享,同時通過業務流程優化,打造城市生態環境數據數字金庫,開放數據中樞協同能力,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要素、污染源協同管理,打造大氣/水/土壤等全要素科學決策、固定源/移動源精準監管、公眾企業便捷公共服務場景,助力生態環境管理水平提升,助力美麗中國建設,提高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獲得感。
方案價值
1、科學決策方面
環保水利要素管理全閉環:全面打造從環境感知、目標制定、措施規劃、評估考核的大氣、水、土壤等環境質量管理閉環,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科學決策工作的效率,全面實現生態環境的信息匯聚、及時預警、科學決策;
精準預測、成因溯源、靶向執法:環保水利生態質量監測數據24小時實時在線分析,污染實時告警,集成多種數值模型、AI預測模型,實現環境精準預測;構建中尺度溯源模型、污染源動態清單,污染來源智能分析,1min鎖定可疑污染源,通過精準分析溯源靶向治理提供科學支撐。
2、精準監管方面
全流程監管,實現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閉環:以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為主線,通過信息化手段串聯環保水利監管業務所有流程,強化環境精準監管,深化固定污染源管理、移動污染源管理的建設和應用,建立以執法人員為中心、以事件為主線、以污染源信息數據為核心環境精準監管平臺,打造全天候、全方位、全覆蓋、全流程、全聯通的一體化解決方案;
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,實現環保水利精準監管:利用企業畫像、環境信用風險評估、人工智能技術,實現“用數據管理”,利用數據支撐法治、信用、社會等環境監管手段,提高生態環境監管的主動性、準確性和有效性。
3、水旱防御方面
綜合風險評估:基于本區域水旱災害的基礎數據、實時監測數據、遙感數據、歷史災害數據等,利用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模型、人工智能、知識圖譜等技術,對區域不同強度災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和評估,形成水旱災害風險圖,為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提供技術保障。
災害態勢分析:基于綜合風險評估成果數據、預測預報數據、感知數據及其他自然災害相關數據,運用多種災害態勢分析模型及大數據分析、人工智能技術,形成災害發展趨勢推演成果,輔助決策者研判災害未來發展態勢、多災種災害鏈分析,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提前部署提供參考。
4、公共服務方面
構建公平普惠、便捷高效的環保水利公共服務體系,支撐環保水利信息公開、網上一體化辦事和綜合信息服務,實現業務辦理“最多跑一次”,主動推送服務和信息,運用智能化手段,推進綠色發展、信息公開、投訴舉報,構建全民共治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典型案例
通過對北京某流域機構實施的各類建設項目投資情況、施工進度、質量控制和安全檢查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,實現對北京某流域生態補水、水資源優化配置、水環境生態治理、河岸空間管護、工程運行維護、涉水產業開發利用等各項業務的信息技術支撐,建成由智能感知監測體系、通信網絡環境、數據中心和業務應用四部分內容和標準規范、制度保障兩個體系組成的某流域“數字河流”,為最終向“數字流域”、“數字產業”和“數字經濟”的轉變奠定基礎。